lol下注在看到了小程序的“入口”后,可以通过里面的搜索框来发现小程序。不过在这里,大部分小程序需要输入精确的全名,才可以搜到,只有少部分可以进行模糊搜索。例如,搜索“轻芒”是看不到任何小程序的,需要输入“轻芒杂志”才能关注,而滴滴、京东则不用,直接模糊搜索就可以显示。
还有一个亮点,同一主体的小程序和公众号可以进行关联,并且相互跳转,该功能需要经开发者自主设置后使用。据悉,一个公众号可以绑定五个小程序,但一个小程序只能被一个公众号绑定。
微信做小程序,本意是想圈住那批低频刚需的轻应用。高频刚需,或者操作复杂的应用,像手机网游,很明显还是通过App操作要体验更好。
这里就要讨论到安卓版和苹果版的区别。安卓一直比较开放,小程序也是,用户可以选择直接将小程序添加到桌面,跟之前张小龙朋友圈流出的截图基本一致。但苹果版就不可以添加到桌面。理由很简单,假设桌面上都是小程序了,App自然会降低使用率或者被卸载,那么苹果辛辛苦苦维护的生态就会被打乱,自然是不愿意的。并且,在苹果App Store中,大部分应用内购买是需要跟苹果分成的,而小程序目前是不收费的,这对苹果也是冲击,不知具体是微信跟苹果是怎样协商的,很有可能在小程序内是屏蔽了需要分成的功能。(下图左中为安卓版,右为苹果版)
据了解,小程序的整体操作都比较流畅,超过预期,甚至,小程序的响应加载速度普遍已经在原生APP之上。不过也有用户反馈,安卓机在添加了一些小程序后,变得越来越卡。
张小龙强调过,“小程序没有要做一个App分发中心的想法”。但毕竟目前可见的小程序较少,再加上搜索上的严格化,我们不知道哪些产品已经有小程序了,现在“入口”的传播渠道更多是基于微信群。所以有一些公司做出了所谓的“小程序商店”。这可能是一门生意,但更大的可能是被,因为违背了微信的初衷。
与此同时,对于那些被替代的原生App来说,一方面,它们是借了小程序的风口,另一方面,它们可能损失原生的一些功能体验。
01九年前的今天,乔布斯在旧金山莫斯康展览中心发布了第一代iPhone,作为项目主管之一的汤尼·费戴尔后来回忆,这项开发的挑战性几乎能够和「人类首次登月」相比,因为无法满足乔布斯的要求,签下保密协议之后愤而离职的工程师不在少数。选在这个特殊的值得致敬的纪念日,张小龙为微信正式上线了举世瞩目的「小程序」,没有新闻通稿,没有红包开路,也没有校园日记,凌晨时分刚过,「小程序」就在转瞬之间占领了所有互联网从业者的首页,不到两个小时,一家科技媒体的「小程序」体验群就建到了第二十个编号,举目整个中国互联网,没有任何产品的所谓「势能」,能够与其比肩同驻。
02对于微信而言,「小程序」意味着打破社交边界的想象力,所有的约束条件——比如模糊搜索的限制,或者禁止朋友圈的分享——都是为了不对现有秩序造成过于强烈的冲击。换句话说,「小程序」无法获得「润物细无声」的待遇,反而不是一件百分之百的好事。阿里足足用了十年,才将「万能的淘宝」的精确烙印打在用户心上,腾讯欲在朝夕之间重构用户认知,却难以控制余震波及的薄弱地带,全仆后继的高屋建瓴或许终将抵达人烟罕至的远郊,只是这种动员力量是否发生变型——就像对于HTML 5的滥用那样——都未可知。
03和「小程序」接近的产品构想并非从未出现,无论是百度的轻应用还是移动浏览器的开放平台,都在局部呈现出流量入口的建寨雄心,只是在「目的性中制造无目的」远比在「无目的中制造目的性」来得艰难,唯有承载社会关系的中心应用最为适合接入即插即用的开关,用来灵活填补用户的海量需求。和浏览器思维的微信公众平台沦为订阅分发的传播通道不同,「小程序」的本质近乎于「游轮上的泳池」,相比陌生而疏离的海洋,这个人造容器的范式更加体贴和规整,舒适程度也远远高于纵身跃入深浅难知的海面。
04在过去两年,Facebook相继推出「Instant Articles」和「Instant Games」两项功能,前者是对媒体机构截流,赋予内容的原生性,后者是将轻度游戏集成在对话窗口中,支持异步互动,显而易见,在用户规模就快抵达上限的时刻,中美两大社交巨头的决断是不谋而合的:缩短路径,取代路径,创造路径,最终成为只有吞食而无吐出的黑洞星系。形象的讲,高效而开放的超文本协议正在失去效应,在移动互联网的世界,科技公司实行的是「双边协定」,每款产品都有独立的平台协协议,不具备任何兼容性,也相互保持谨慎的距离。
05自由软件运动的拥护者在憎恨商业公司窃取成果的同时,也必须承认后者在酿成既定事实之后所提供的「战后秩序」并非不能高度符合各方利益,在大众层面推动互联网的主力选手,一定是微软和Google这类巨擘,而不是遗世独立的天才黑客。所以产品经理成了向工程师发号施令的角色——这绝不是在说二者的地位差异——因为接近用户意志的话语权才是最高的。从Windows的软件帝国到App Store的应用分发再到「小程序」的万物连接,就像地图缩放尺寸逐渐增进,格式愈加清晰,管理也愈加直接。
06「小程序」的独特在于,它是一个充分混合的产物,既有软件痕迹,又保留了Web思维,这在最终构成了一个古怪的定义:「运行着程序的网站」。事实上,出于警惕移动互联网变成孤岛的趋势,以Google为代表的美国互联网公司一直都在设法强化Web的价值,最典型的就是WebGL,它就相当符合「运行着程序的网站」这一定义,但是美国商业注重推行标准,最后凭借押对标准而获得先发优势,而中国商业讲究市场为王,标准能否得到推广的是次要考虑的,凌驾于其之上的是要完成对于既有用户的行为训练。
07当工具应用都在追求转型服务方向,张小龙却总是替微信赋予工具产品的愿景(微信是一个工具,为了提高效率而生),颇为相映成趣。但是,和多数人理解的工具品类——锤子、剪刀、直尺这些——不同的是,如果微信作为工具,只会是瑞士军刀这种,看似小巧精致,但是适用场景极为丰富,从而实现了从应急品到必备品的质变。
08「小程序」对中低频独立应用的摧毁性是可以预见的,所以和平条款——加入开发「小程序」——几乎也是无法拒绝的。此时产生的红利和微信本身的克制毫无关系,就像微信公众平台的上线初期,开通而非观望的收益才是最大的,在前三个月,「拥有」一个「小程序」的互联网公司,都将分食饱足的新鲜红利,时间窗口稍纵即逝。
09过于配合腾讯以一己之力成功普及的扫码仪式,使「小程序」的过渡色彩相当浓厚,尤其是当语音交互(及其背后的人工智能技术)正在争取下一代计算平台的微妙时刻,绕开「对话即服务」的通用规则继续依赖物理摄像头和二维码的组合,似乎有些不够优雅和简洁。但是,这不影响微信和它的「小程序」是中国互联网的港口里出发最远的一支舰队,它是在真正做着探险和创造的事业,没有循规蹈矩的懒惰,没有复制粘贴的麻木,也没有急功近利的狼狈,配得上它所得到的尊敬和溢美。
10微信正在变成一座复杂而魅力惊人的数字城市,它总让我想起曾经读过的这么一句话——「有想法的人去哪里,哪里就会兴旺发达。城市是给有想法、有野心的人预备的。」——在过去的这几个月,我目睹中国那些最富有创造力、和灵感的互联网从业者——包括程序员、自媒体、创业者、投资人等几乎全部完整的工种——都在热忱而专注的参与「小程序」,在我看来,这就是微信何以成为微信的昂贵资产,而所有的伟大,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。
「全球创新论坛」由北大后E促进会发起与倾力打造,中国科学技术协会、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协办,汇聚海内外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、企业家、投资家和创客,倾力打造全球创新思想的发源地、创新产业的聚集地、创新投资的新高地。